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特別指出,要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必須從總體思路、根本保證、活力源泉、價值基石、實踐路徑五個維度,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總體思路:頂層設計,完善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相比過去,新時代改革開放具有許多新的內涵和特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制度建設分量更重,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強。從系統性而言,市域社會治理創新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且須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來謀劃,密切聯系市情社情民情,以系統性、前瞻性、科學性思維進行頂層設計、謀篇布局、規劃遠景。從時間性而言,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域社會治理創新已經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為整體謀劃提供了素材,打好了基礎,社會治理從最初的改革碎片化、創新個體化的“初級階段”向更高層次整體性跨越的時機已然成熟。從實效性而言,市域社會治理需要進一步破解精細化、系統化短板。市域社會治理創新必須順應這一趨勢和要求,以頂層設計系統化、制度化推進,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確保社會治理的常態化良性發展。
根本保證:黨建引領,固本強基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在市域社會治理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整合社會資源、推動社會參與,是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根本保證。堅持黨建引領,首先需要構建大黨建理念。近年來,各地區域化黨建的實踐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以黨組織為紐帶,搭建區、街道、社區、小區(網格)四級區域化黨建聯席會議平臺,構建雙向需求征集、雙向提供服務、雙向溝通協調、雙向評價通報“四個雙向”機制,打破思想觀念、行政級別、行業分割“三大圍墻”,凝聚基層治理的黨組織合力,壯大區域發展的朋友圈。“兩張清單”聚焦基層黨員群眾需求,全面梳理街道社區、駐區單位資源清單和需求清單,雙向互動、精準匹配,在各取所需、各展所長中實現互聯互補,打通服務“最后一公里”。其次需要發揮黨員示范作用。通過在職黨員進社區亮身份、亮承諾、黨員家庭懸掛“共產黨員家庭戶”等規定,從制度上強化黨員身份意識和示范作用,讓黨員從自身做起,帶頭遵紀守法、帶頭服務群眾、帶頭維護周邊環境、帶頭促進鄰里和諧,以“正向激勵”在更高層面實現“心的治理”,提升社會治理“軟實力”。再次,需要創新黨建模式。在基層社會治理中黨的領導是具體而非抽象的,是落地而非懸空的。如,在社區治理中,一個社區黨組織往往對應數個居民小區,如何既保證黨的領導在業委會和物業公司中的實現又支持業委會、物業公司的工作是必須解決的課題。一些城市通過推進“小區黨組織+業委會+物業公司”三方聯動,強化小區黨組織對業委會在籌備初的工作指導以及對業委會和物業公司運作的全方位監督,推動三方共商小區事宜,確保黨的領導落實到基層社會的各個觸角和神經末梢。
活力源泉:社會主體,協同共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必須貫徹這一思想精髓,實現基層政府、市場、社會組織與民眾等利益相關主體對公共事務的共同治理。第一要厘清政府治理職責。社會協同共治的核心在于厘清城市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角色定位,改變過去對社會事務大包大攬的做法,通過完善社會治理的法規政策、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培育良好的社會服務體系,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確保政府在社會治理中既不越位又不缺位。第二要引導居民群眾的積極參與。在高度流動性、離散化的現代城市社會中,必須增強社區的社會黏性和成員歸屬感,將居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真正實現“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第三要發揮基層社會組織的獨特作用。社會組織是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和依托,對于激發社會活力、提供社會服務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建立健全激勵補償機制,鼓勵社會組織積極依法參與社會治理,既降低社會治理成本,又讓社會組織在基層治理中釋放大能量。
價值基石:民生為本,服務為先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顯著優勢,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關鍵也在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必須把“民生為本,服務為先”理念貫穿于社會治理全過程,把群眾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通過構建聯系服務群眾機制、切實解決群眾難題、暢通實現群眾利益渠道增進人民福扯,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如,一些城市社區由“坐班制”向“值班制”轉變,以社區員額制管理為契機,深入推進社區工作去機關化、行政化、痕跡化,變社區“坐班制”為“值班制”,設立“值班崗”和“走訪崗”,讓社區干部主動進小區、進樓棟、進項目、進企業,真正做到社區工作“每日巡、經常訪、及時記、隨手做”,以“微服務”疏通基層社會的“毛細血管”、改善基層社會“微循環”,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米”,實現群眾訴求“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受理、第一時間化解、第一時間確認、第一時間反饋”等等。切實做到把群眾的關切點作為工作的著力點,圍繞破解難題優化制度設計、提高服務效能。
實踐路徑:德法并重,三治融合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同時強調,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必須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道路,這為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推進市域社會治理必須在堅持群眾主體地位、健全基層自治體系、夯實基層自治基礎上,一方面,以德治為先導,通過核心價值浸潤人心形成道德約束、通過榜樣力量轉化德行實現道德施教、通過公益服務鄰里和諧主導道德建構,尤其注重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實現道德的引領、規范和約束功能,使德治成為市域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支撐。另一方面,以法治為保障,以良法促善治,堅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協調利益關系,化解矛盾糾紛,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強化法治宣傳教育,大力培養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的良好習慣,尤其是,基層黨和國家機關以及領導干部要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進一步提高市域社會治理的法治化水平。